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充分发挥劳动教育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近年来,黔南州立足民族地区实际,开展系列主题实践活动,构建了“双驱动·三维度·四融合”劳动教育模式,助力学生劳动素养明显提升。
目前,全州各县(市)、中小学校已全覆盖开展了劳动教育实践技能竞赛,劳动教育主题活动正如火如荼推进,黔南州第三届中小学劳动教育实践技能竞赛也即将开赛!即日起,州教育局将对县、校劳动教育经验做法进行系列展播,供各县、校互学共鉴、共同进步,助力全州教育高质量发展。
今天我们推出福泉市经验做法,一起来看~~
福泉:构建“三维四化”劳动教育体系构建五育融合新格局
近年来,福泉市教育局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起“三维协同、四轮驱动”的劳动教育新模式。通过三年实践探索,全市建成劳动教育基地7个,实现中小学劳动教育覆盖率100%,形成具有福泉特色的劳动育人新格局。
构建"三位一体"保障体系
出台《新时代劳动教育实施方案》,将劳动教育纳入中小学课程设置方案和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建立专项督导机制。实行“三个一”管理制度(每月一节示范课、每季一次成果展、每年一次总结会)。与农业园区、非遗工坊等单位建立战略合作,打造“校园+田园+家园”实践矩阵。如在双谷生态园设立农耕基地,在仙桥苗寨建立蜡染工坊。组建“专业教师+行业能手+家长导师”复合型师资库,开展“双师课堂”教学。现有专兼职教师286人,其中非遗传承人26名。
打造"四化融合"教育模式
一是课程体系化。构建“基础+拓展+特色”三级课程架构。基础课程侧重生活技能培养,拓展课程开发茶艺、3D打印等,特色课程融入福泉阳戏、太极养生等地域文化。
二是实践项目化。实施“春播秋收”农耕计划、“匠心传承”非遗研习等六大主题项目。如陆坪小学“我是小茶农”项目,学生年均参与采茶制茶实践15课时。
三是评价多元化。建立“过程+成果”双轨评价体系,采用成长档案袋、劳动护照等载体,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深耕"在地化"教育实践
一是农教融合。依托5万亩梨园、万亩茶园资源,开发“果树认养”“生态监测”等实践课程。龙昌中心小学建成校园智慧农场,学生年均参与种植实践40小时。
学校劳动基地
二是非遗传承。将苗族蜡染、布依族枫香染等8项非遗技艺转化为劳动课程。市三中建立“非遗工坊”,学生作品多次获省级工艺奖项。五福假期分享——水果拼盘
三是产教联动。与川恒化工等龙头企业合作开发工业劳动课程,组织学生参与产品包装设计、生产流程观摩等实践活动。
福泉市通过构建“机制保障-课程创新-实践深化-协同育人”的全链条劳动教育体系,让劳动教育真正成为学生成长“必修课”。下一步,将持续深化“劳动+融合教育”,培育新时代劳动精神,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福泉智慧。
以劳育人,筑梦成长:福泉市第三中学劳动教育经验分享
劳动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技能和劳动习惯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福泉市第三中学积极探索劳动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通过课程设置、实践活动、评价体系等方面的创新,推动劳动教育在学校落地生根,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课程设置,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一是设置“勤”课程计划。学校将劳动教育纳入课程计划,每周一安排1课时的劳动教育课,确保劳动教育的常态化开展。其次,周二、周四的课外活动时间开展社团课,为学生打造个性化发展课程。二是开发校本课程。结合学校德育课程体系,开发了一系列校本劳动课程。如《传统手工艺制作》课程;《家乡美食制作》课程等。三是学科融合渗透。注重劳动教育与各学科融合渗透,在各学科教学中,挖掘劳动教育元素,有机融入学科教学内容。
二、实践活动,搭建劳动教育实践平台
一是打造劳动实践基地。学校与社区,利用校园周边闲置土地,联合打造福泉市第三中学劳动教育种植、炊事基地。二是校家社劳动实践。加强家校合作,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拓宽劳动教育渠道。
三、评价体系,完善劳动教育评价机制
建立评价指标,从劳动态度、劳动技能、劳动成果、劳动习惯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开展多元评价,采用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家长评价等多元评价方式,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和导向作用。评价结果运用,将劳动教育评价结果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作为学生评优评先、升学推荐的重要依据。
通过以上做法的实施,福泉市第三中学劳动教育取得了显著成效。学生的劳动观念明显增强,劳动技能不断提高,劳动习惯逐步养成,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