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把劳动教育纳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总体要求。为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劳动教育要求,4月8日,王家镇小学创新开设“田间劳动课”,组织四年级学生走进校园农事实践基地,通过亲手种植农作物体验劳动艰辛,让学生在劳动中掌握技能,分享劳动的快乐,感悟成长真谛。
荒地变课堂,劳动启新篇
本学期,王家镇小学为探索劳动教育校本化路径,特租赁校旁一亩农田作为实践基地,并配备农具、种子等物资。四(3)班学生率先“开荒”,在学校领导及教师的指导下种植玉米、南瓜、辣椒、红薯、冬瓜、黄瓜6类作物。翻土、挖坑、播种、施肥……尽管多数学生是初次下地,动作生疏,秩序稍显混乱,出现了“种子撒成堆”“肥料和种子一起放入坑中”等趣事,指导教师发现后,手把手教孩子们如何施肥,同学们在和老师们的协作摸索中逐渐掌握技巧,两节课后,田垄间已初现生机。
汗水浇灌成长,泥土孕育感悟
“原来干农活这么累,我以后再也不浪费粮食了!”满脸汗珠的同学们感慨道。劳动结束后,孩子们已经大汗淋漓,红扑扑的脸蛋上是满满的成就感。回程中大家七嘴八舌地分享着此次劳动课的心得,有人惊叹于种地还有如此的“讲究”,有人因被夸干活认真重拾自信,有人学到了种地新知识,更多孩子意识到“坐在教室学习已是幸福”。此外班主任张老师观察到,平日成绩平平的孩子在劳动中格外积极,获得了老师和同学们的一致夸赞。
课程持续深化,期待硕果满园
两节课的时光匆匆而过,剩下还未种完的土地将分批次组织四年级其余班级接力完成花生、西瓜等作物种植,并计划在收获季举办“丰收品鉴会”,让学生亲尝劳动果实。
“劳动教育不是走过场,而是要让孩子在泥土里学会敬畏生命、理解付出与收获的关系。”校长李欣这样说。这场接地气的“田间第一课”,既是对“双减”政策的生动实践,也为农村学校劳动课程开发提供了新思路。相信待到金秋时,这片土地或将收获更多成长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