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更好地挖掘、凝练、宣传、推广区域劳动教育实践经验,促进区域劳动教育课程高质量实施,并与德智体美“四育”共同构建起新时代立德树人育人体系,嘉兴教育学院面向全市义务教育学校开展劳动教育优秀案例征集活动,将陆续推送部分优秀案例,供广大学校和教师交流借鉴。
融合人工智能小学劳动教育实践与探索
秀洲区王店镇建设中心小学
嘉兴市秀洲区王店镇建设中心小学《融合人工智能的小学劳动教育实践与探索》智慧校园案例上榜2024年全省中小学智慧校园优秀案例,并在《中国基础教育》微信公众号的“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实践与创新”主题案例中被发布推广。
01融合人工智能技术,激发学生劳动兴趣
把人工智能应用和小学劳动教育农场种植课程相融合,能让学生接触到各种新的智能工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劳动兴趣,创造性开展劳动教育,促进学生科技创新的能力。
人工智能,增强学生劳动趣味
近年来,大语言模型在教育教学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在开展种植前应用“文心一言”描绘出种植的场景图,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对劳动种植的兴趣。
人工智能,助推理解劳动价值
学生通过参与播种、施肥、浇水、收获、义卖等一系列环节,不仅可以体验劳动的艰辛和收获的喜悦,还能提高劳动意识和劳动能力。通过“文心一言”文字问答功能,可以帮助学生更全面和深入地理解劳动的价值。
人工智能,提升学生劳动技能
人工智能能够根据学生劳动实践的基础,推荐适合他们当前环境下的学习资源和思考。人工智能可以为不同的学生提供更丰富、更个性化的学习体验,帮助每一个学生有效地提升劳动技能。
02融合人工智能技术,拓宽智慧农场价值
智慧农场种植课程中融合人工智能技术时,坚持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确保种植项目实施中体验种植过程的本质不被忽视,同时鼓励学生通过参与实践活动对比人工智能提供的数据和实际应用的研究,全面培养学生的劳动种植技能和价值观。
人工智能,让“智慧农场”变为“智能课堂"
人工智能可以帮助我们在智慧农场项目开展前,更好地规划和提供种植参考,设计有效的种植项目化研究活动,提高实践研究效果。
人工智能,让“低效管理”变为“优化配置”
通过人工智能赋能劳动教育,学校“智慧农场”中充分利用传感器、摄像头等设备实时监控、捕捉农场环境和植物生长,让学生在数据中学习农业知识和技能,让原本漫长的的作物生产过程变得更加直观。
03融合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劳动教育评价
在小学劳动教育实施过程中,教育评价相对较为复杂,评价的片面单一、不及时、不具个性化,甚至有的时候存在不评价的情况会严重影响劳动教育效果科技创新在现代劳动发挥的作用。
劳动评价技术——彰个性化评价
在劳动教育中运用人工智能开展项目式学习,让教师在智慧环境下开展实时反馈的测试,实时了解学生课堂学习情况,实现精准教学;让学生亲历劳动项目体验的全过程,综合运用掌握的各学科知识,实现学习和发展技能的目标。
劳动成果表现——显高效化评价
“智慧农场”采集的植物生长真实数据,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精准的数据分析和处理。从而使得劳动教育评价更加客观、科学和精准,避免了传统评价方式中主观性和偏见的问题。
劳动教育建模——呈公正性评价
人工智能可以收集学生在劳动实践过程中更加完整的数据,包括参与度、完成度、提问率等,为客观公正评价提供了数据支持。基于数据基础上的评价,可以生成个性化的反馈和建议,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在劳动教育中的优势和不足。